资讯分类

一位同济博士的求职感慨

来源:丁香园网站
日期:2007-05-30

        又是一年临近毕业,又到一年招聘时。

        回首同济十年,我参加的招聘会应该有4-5次了,其中几次都是抱着轻松的心态在毕业前一年去走马观花,体验一下即将遇到的形势,预作一下估计和打算,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计划。而自己亲自融入其中去抉择的两次,不管最初有什么样周详的打算,真正把自己的简历递过去的一刹那,那份多少有些沉重的心情却袭进了我的记忆。看着许多学弟学妹们在面临自己人生第一次(或许除了高考)重要抉择时候表达出的种种彷徨、或者无奈,甚至是愤懑的时候,似乎没看到有学长出来说说他们的体会。的确,对于同济的博士群体而言,岁月和社会的磨砺不仅使大多数年纪大一些的人并不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体会、经历。也许他们更注重相互间的交流,自己汲取经验并消化承受找工作的种种挫折和打击。即使是一直在同济浸淫十年的我,也担心将我们的经历表述出来,是否会因为“代沟”而让学弟学妹们产生误解,或是遭受无谓的误解和打击你们的热情。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权且当作本人的一家之言,希望对你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记得三年前,来招聘的单位比今年多,单位的条件也颇为不错,对应聘的要求也不似今年这样苛刻。单位给予的待遇,条件等也是很优惠的。当时的同学除了留下来的之外,大都签到了省会和附属医院,少数的去了沿海二级城市比较好的三甲。当时抱着照顾父母的简单思想,只投了一份简历给家乡省会的附属医院。当时对方只想要博士,但看在家乡人的份上收了我的简历,没想到后来主任就决定要了。第一次找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顺利得出奇。后来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我选择了读博而没去。今年又看到了这家医院,于是我挤到了台前,又看到了那个人事处处长。他一开始似乎还没有印象,但一看到我的简历,马上就回忆起3年前那段尴尬的经历。虽然不是很生硬,但也明确的告诉我今年我的专业医院没有计划,如果想去的话只能自己去找主任联系了。也许很多人会笑了,早知道如此,何必当初呢?是啊,当年本科大班的同学能去的医院,在后来很多人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都进不去了。我研究生毕业要我的单位,在我博士毕业之后已经不缺博士了。如果3年前的我知道是今天这样的结果,或许早就一头撞墙去了。但是在我被拒收简历之后,我却感觉很平静。或许在当年他们连续打电话催促我去报道而我最终选择读博的时候,我就为今天可能的结局有了心理准备。

        于是我依然带着笑意,投了3份简历给我家那里一个二级城市的3家市级医院。虽然我自认除了连读十年所导致的临床经验的缺乏外,所有丁香园论坛里介绍过的任何什么这个那个证书(除了烹饪证书),某某奖,某某课题,某某文章(除了SCI)我都不欠缺,甚至有些太多。但我对今年的局面没有什么遗憾的。不是么,就象我写的《我所知道的考研之后》所说的一样——“考上(研、博)的,不过是买了一张3年后开奖的彩票而已;你拼命挤到前面买到了,但是却不知道3年后会是什么结果……”

        让我们一起面对现实,我们是一个拥有太多人口的国家,尽管存在许多弊端,我们却用并不出色的教育基础实现了大学教育的普及。“人才”的概念早已变得模糊和宽泛。“天之骄子”的风采早已在无情的现实中回归平凡。我们不需要去过多的指责“扩招”政策的制订者,或者质疑学校是否已经将文凭上的钢印转变成了印钞机上的防伪标识。因为在指责的同时,或者你们自己就曾经是受益者。当然高等教育的普及至少在长远上看,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是有益的。但是在受益的同时,我们也在付出代价,那就是教育经费的沉重负担和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面临中国这样一个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国家,依靠政策和地理优势造成的巨大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进而造成所有的就业人口向城市的汇集。医院也是这样,作为经济的附属产业,经济发达地区所形成的优势医疗市场必然汇集优势医疗资源和人才,消费层次上的差异也形成了医疗市场的分级。作为从业者的我们,何尝不希望收入能高一些,所以我们希望进大城市,因为那里大医院多,高水平的设备和专家多,学习的机会多,发展的机会多。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有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都在以权利和财富为中心向大城市和省会集中。我们的欲求和愿望,无可指责,因为社会便是这样。但是医院的岗位同样属于稀缺的社会资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医院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权利的背景资源决定其运营的效益和优势,这就决定了一个医院工作岗位远比源源不断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人才稀少。即使是博士,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在感慨,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路途竟然是那么遥远。但我们也知道又何尝只有医生的行业是这样?我们幸运的是我们不属于教育部公布的今年找不到工作的那42万大学生的一员,而我们不幸的是我们享受不了“当年没有就业大学生可以领取所在城市“低保”的优惠政策。

        当然,博士不管怎么样是不会找不到工作的,因为身上有太多的责任,因为我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种种天真的幻想,我们会不断放低目标,直至我们不会给家庭造成负担,实现就业。毕竟,那么多年书读下来,家庭在我们身上的投入是巨大的,也许以后这样的投入只能是成倍增加而不会减少。即使对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家庭而言,一个这样的投入便已是很大的负担,真不知道如果是来自农村,家里生了3-4个孩子的家长怎么去使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而预期的对投入的回报,却在现实中显得那么的遥远!我所描绘的现实太过悲观了么?也许没有拉家带口的、年纪轻的我们所需要烦恼的会比较少!是的,但也不全是!找工作,不仅仅是你的成绩、你的第一学历、你的身高、你的文章、你的课题、你的长相、你是否党员、你是否结婚……等等这些我们想的到的因素决定的,还包括很多很多,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社会资源的一次大汇集和调动形成的合力!当然有例外,就象我3年前的遭遇。是啊,那时的我是没有意识到我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好而已!

        好像我描述的一切,都只是在打击大家的信心。好像是,但也不全是的。其实由于每个人实际情况的差异,我个人的观点和经历,委实不能给具体的个人去提供多大的参考。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信心并不来源于他人的鼓动或是安慰,而是来自自己内心对可预见的困难和苦难的准备。

        当你们迈进同济的校园,开始你们的从医之路的时候,你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同舟共济”中的含义呢?不论是否被合并了,其实我们的校名中蕴涵的深意,便是对每一个立志从医的同济人的警予!如果在前面只是一片平静的水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彼岸金壁辉煌的处所,那便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同”的舟,都想“共”的济了。但是现实在我们的面前的是汹涌的波浪,烟雾弥漫甚至看不到多远的境地;你无法预知彼岸的远近,甚至都不知道是否能凭一己之力到达,或者同舟的人有多少会在中途离去……

        是的,只有你们去细细的思考自己身为同济人的意义,或许才能感受到那两个字在你们内心烙下的印记,会在怎样的时刻给予你们坚持的力量!从医者须有医者之心,但是要具有医者之心,却必须先承受自身经历的种种痛苦。直至视痛苦为寻常,淡定而从容去应对,方才能将体察他人之痛作为己任,亦能解众生之痛。而同济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上海沦陷而颠沛,内迁西南而流离,至光复而领“北协和,南同济”之势,却又因政治需要而再迁武汉,失地利而势微,复被并及上海同济另建医学院,乃有今日。同济医学所承受的战火摧残,政治肢解,分聚离合还少么?但是真正的同济医学人没有离开,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今日。你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同济合并动荡的前后时期,承受着不能算是良好甚至有些混乱的管理,以及人事的连续变动造成的课时安排的种种朝令夕改,对后勤以及食堂的越来越重的挑剔之声,以及同济方寸之地内的种种不平甚至是丑闻还有悲剧;都使你们年轻而单纯的心在被伤害,逐渐躁动、在一些类似座位这样小的摩擦或者利益之争中失去平常心态而去愤慨,甚至依据学制、班级相互攻击、漫骂、猜疑或者彼此揣度用心,然后冷漠、麻木直至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过只是同济的客……承然,年轻而单纯的心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在伤害后失去平衡,寻找发泄,但这终究不能减轻你们所承受的痛苦而让你们得到解脱。走入同济的你们需要静静的去思考——“同济”之中孕育的坚持,那是同济最终赋予你们最宝贵的信念和财富。

       

[作者:月光奏鸣tx    编辑:]